朝鲜王朝的军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?——从弹琴台之战看李氏朝鲜的军事困局
作者|明忆
提起李氏朝鲜的军事力量,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弱旅二字。从乙卯倭变到丙子胡乱,朝鲜军队屡战屡败的惨状令人唏嘘。即便是被明朝称赞的咸镜道骑兵,其主要对手也不过是当时实力平平的女真部落。而在众多败绩中,1592年壬辰倭乱期间的弹琴台之战堪称最惨烈的败仗。这场战役中,朝鲜不仅派出了北境名将申砬,更动用了宣祖寄予厚望的汉城禁军骑兵。如此精锐之师,为何最终仍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?
展开剩余77%复盘这场战役,朝鲜方面的表现只能用荒腔走板来形容。关于参战人数,史料记载就存在巨大分歧:重臣柳成龙在《惩毖录》中记载为8000人,而《宣祖实录》却称有10万之众。如此悬殊的差异,折射出当时朝鲜军队的混乱状况。申砬率领的这支杂牌军,其构成之复杂足以让后来的国民党军队都自叹弗如。要理解这种乱象,必须从朝鲜的军事制度说起。
战前的朝鲜实行类似明朝卫所制的五卫制,但这一制度早在15世纪就已名存实亡。按规定应服兵役的正兵们纷纷以缴纳布匹的方式逃避军役,导致军队严重缺额。面对国防根基的动摇,朝鲜朝廷却因长期和平和对武将的忌惮,对此睁一只眼闭眼。更荒唐的是,他们非但不设法补救,反而发明了所谓的制胜方略——平时只保留军官编制,战时再临时拼凑部队。
在这种制度下,当北境将领申砬被任命为三道都巡察使南下抗倭时,朝廷并未让他直接率领边军,而是命文官柳成龙在汉城临时召集了8000余人的杂牌军。这支由禁军、侍卫、宗族武装拼凑的部队,在开拔途中又不断收编溃兵和民兵,最终形成一支编制混乱的大军。可想而知,这样临时拼凑的军队,其战斗力还是指挥体系都令人堪忧。
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将领申砬的指挥决策。当时朝鲜内部对这支军队的实力心知肚明,因此只赋予其防守鸟岭关隘、拱卫忠州城的任务。鸟岭作为汉城门户,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,素有天作重关此鸟岭之称。然而当部将金汝岉建议据险防守时,申砬却以此地不可用骑为由,执意要在平原决战。
于是,这位名将做出了令人瞠目的决定:放弃天险,将部队撤至弹琴台布阵。他的算盘是:背靠汉江可激发士兵背水一战之志,附近的弹琴台高地还能作为退路。但这个看似精妙的部署实则漏洞百出:战场距离忠州城过远无法相互支援,军阵与汉江之间留有日军迂回的空隙,更致命的是,四月的弹琴台周边全是刚插秧的水田,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。
战斗打响后,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敏锐地抓住了这些破绽。他亲率7000人正面迎击,同时派两支各3000人的部队沿汉江迂回包抄。朝鲜骑兵在水田中举步维艰,既无法突破日军防线,又遭侧翼夹击,最终全军溃败。仓皇逃命的士兵纷纷跳入汉江,以致流尸蔽江,申砬本人也投水自尽。
这场惨败引发后人深思:若申砬固守鸟岭天险,结局会不同吗?但以当时朝鲜军队在装备、训练、士气等各方面的全面落后,即便占据地利,恐怕也难以扭转败局。弹琴台之战犹如一面镜子,照出了李氏朝鲜军事制度的深层弊病。
参考文献:
《李朝实录》等(此处保留原文所有参考文献)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