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5年,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》签订仅一年后,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率领部队进入新疆,意图在此建立自己的政权,最终成立了哲德沙尔汗国。虽然中俄两国的边界已经明确划定,44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地区也被割让给了沙俄,但阿古柏的突如其来的介入却让清廷措手不及,局势变得愈加复杂。
阿古柏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势力,英俄两大列强对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。沙俄则趁此机会,在1871年强行占领了伊犁地区。沙俄的选址十分精妙,伊犁河谷不仅风景如画,水草丰美,还有大片的良田,成为西域一片富饶之地。占领伊犁,沙俄便能在西域扎下根基,便于在此长期驻扎。
然而,刚刚签署完边界条约不久,沙俄便公然侵占清朝领土,这一行为让清朝无法容忍。沙俄对此的辩解是:我们暂时帮你们守住伊犁,等你们收复新疆之后,自然会将伊犁归还。表面上看似为清廷考虑,实则不过是借机扩张,图谋不轨。
1877年,左宗棠带领湘军经过艰苦的努力,历时一年多,终于收复了新疆。当时,清廷正式向沙俄提出要回伊犁的请求,然而沙俄却并不打算轻易归还。1878年年底,清廷派遣崇厚前往圣彼得堡,与沙俄交涉,寻求收回伊犁的可能。然而,沙俄的态度非常强硬,他们一方面以宴会和好酒款待崇厚,另一方面又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,最终迫使崇厚在克里米亚的里瓦几亚行宫签下了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也即所谓的“崇约”。
展开剩余72%这一条约内容十分苛刻,崇厚在没有获得清廷授权的情况下便签署了这份协议。沙俄以此为契机,规定只要清朝官员签字,便可以宣称这是中国的正式立场,即便协议本身并不合法。自《瑷珲条约》到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沙俄的做法几乎没有变化,始终以压迫为主,迫使清廷承认其条款。
如果按照这一条约执行,伊犁河谷几乎全数归入沙俄之手。清朝唯一能收回的,只有伊犁九城,且特克斯和流域等重要地区也落入沙俄之手。如此一来,伊犁九城将暴露在沙俄的掌控之下,清朝想要维持控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沙俄进一步将当地的居民强行迁移至俄国境内,所有财产都被搬空,城墙和民房等基础设施也被摧毁。清朝所能收回的,仅仅是一片荒废的废墟。沙俄的举动不禁让人质疑,他们是否只是出于对摧毁他国文明的快感,而非真正的战略考虑。
消息传回清廷后,引发了轩然大波。清朝高层难以理解沙俄提出如此苛刻的条款。张之洞明确表示,如果条约一签,伊犁与未拿回来并无二致,必须严惩崇厚,并重新签订条约。左宗棠也认为,如果照此方式收复伊犁,伊犁九城周围的俄军势力将四面围困,迟早会再次落入沙俄手中。
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清廷决定处置崇厚,并派遣曾国藩之长子、时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前往沙俄重新商议条约。为加强谈判筹码,左宗棠亲自带领大军从酒泉出发,计划进军伊犁,表明了通过武力收复伊犁的决心。为了表明自己决心坚定,左宗棠特意准备了棺木,抬棺出征,暗示着若战争爆发,他将毫不退缩,直至死去。
左宗棠的决心非同小可,沙俄此时才意识到清朝并非口头威胁,而是准备采取实际行动。当时,沙俄刚刚与奥斯曼帝国进行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,国内的实力尚未恢复,显然不愿再在东方卷入一场新战端。经过一番权衡,沙俄最终决定重新与清朝谈判。
沙俄并非善心大发,他们的立场依旧是将《里瓦几亚条约》作为谈判基础,任何推翻该条约的要求都无法接受。经过激烈的谈判,曾纪泽最终为中国争取到了一些土地,特克斯和流域得以回归,伊犁九城得以保全。然而,霍尔果斯河以西、塔城东北等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依然被沙俄占领。沙俄还明确表示,清朝需要支付900万卢布的赔偿,才可将这些地区赎回。
1881年,双方签订了《中俄伊犁条约》,也被称为《中俄改订条约》,因为这份条约是在《里瓦几亚条约》的基础上修订而来。虽然沙俄将一部分领土归还,但本质上,这依旧是一份不平等条约。
收复伊犁的困难可想而知,沙俄是西方列强之一,拥有强大的军力,若开战,左宗棠的两万多人几乎不可能抵挡住九万沙俄兵力的攻势。左宗棠对此心知肚明,他在年近七旬时带着棺材入疆,显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。为了收复新疆,他甘愿舍弃生命。期间,他的妻子和长子相继去世,但他始终未曾回去看望,他们的去世未曾使他动摇过为国捐躯的决心。
正是因为有左宗棠这样的领导,才能激励刘锦棠、金顺、张曜等将领与部队同仇敌忾,在战场上奋勇作战,屡次取得胜利。这些大将不仅在战场上视死如归,平日里也严于律己,清廉奉公。他们虽然是封疆大吏或者一方统帅,但临终时却连一副像样的棺木都买不起。文官不爱财,武将不惜死,正因如此,中华才有希望兴盛,故土也能最终归属祖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